種植戶采摘巖溪晚蘆
眼下,走進寧蒗彝族自治縣金棉鄉龍通村,一梯梯沃柑樹依次排開,黃燦燦的沃柑掛滿枝頭。村民們正忙著采摘沃柑,滿足的笑意掛在臉龐。滿山的沃柑樹,從開花、結果、生長,再到收獲,成為這片土地上一年四季隨節令變換的亮麗風景。
“我們已經把果子賣到了北上廣。”駐村干部興奮地說。沃柑俏銷的背后,是一個“無中生有”的產業發展的故事。
寧蒗縣俗稱“小涼山”,是云南省最后9個退出貧困序列的縣(市)之一。龍通村的祖祖輩輩以種植包谷等傳統作物為生。2019年,當地黨委、政府及包村單位結合龍通村的氣候條件、地形地貌、土壤等資源優勢,因地制宜引入沃柑種植。通過召開宣講會、現場實地觀摩、黨員示范帶頭種植等方式,以“黨支部+合作社+黨員”模式,輻射帶動村民種植沃柑1100畝,實現了全村戶均5畝沃柑園的產業發展目標。
龍通村地處高寒山區,為解決灌溉用水緊缺問題,駐村工作隊、村“兩委”積極對接上級部門,爭取滬滇協作資金960萬元,建設自然能提水項目,新建300平方米取水口1座、1000立方水池1座,鋪設動力管道2910米、鋼管10760米等,項目建成后,徹底解決了用水短缺這個制約龍通村發展的“老大難”問題。
“祖祖輩輩都沒種過沃柑,咋弄呀?”面對村民的顧慮,駐村工作隊積極對接當地農業農村局等相關行業部門,邀請專業技術人員面對面為農民提供苗木修剪、疏果、病蟲害防治等管理技術培訓。
水果豐產了,還要賣得好。駐村工作隊和村“兩委”堅持突出特色優勢、強化產業支撐,推動特色化、品牌化、融合化發展,加快推進冷庫項目建設,不斷完善“產、裝、銷”產業鏈一體化建設。通過網絡宣傳、直播帶貨等,讓沃柑成了“網紅水果”。2023年,龍通村沃柑累計銷售近13萬斤,銷售金額超過40萬元,戶均增收約5500元。
短短幾年時間,龍通沃柑已在寧蒗縣樹立良好口碑。龍通村將持續做足沃柑產業大文章,有效提升龍通沃柑的市場價值和競爭力,促進農民持續增收、共同富裕。除了種植沃柑外,龍通村還同步在江邊河谷地帶種植青花梨400余畝、軟籽石榴200畝、烤煙560畝,逐漸形成一業主導、多業互補的發展格局,并依托“數字農業+電商”模式,著力打造智慧果園、區域農文旅融合發展示范點。
近日,賓川縣賓居鎮石馬村果農季正杰和收購商、采果隊談妥價格后,已經成熟的巖溪晚蘆迎來了采摘的時刻。天還未亮,柑橘采果隊隊員們就帶著剪刀、背簍、竹筐和扁擔來到果園。當天采果隊要采1.5萬公斤,對于10多個隊員來說,工作量不小。
果園里,隊員們熟練地分組開始采果、挑果、選果。臨近中午,采果進度還未過半,采果隊迅速通知其他隊員前來支援,確保按照約定完成采果任務,讓新鮮的果子能夠最短時間抵達水果市場。
“我這個園子有4畝多,按照4元每公斤的單價,收入有6萬多元。今年是小年,產量會低一些。”季正杰說。
賓居鎮共種植巖溪晚蘆柑橘約4300畝,主要分布在壩區,每年3至5月為成熟期,產量大小年更替,小年畝產在3000—4000公斤,產值近7000萬元;大年畝產可達5000—5500公斤,產值超9000萬元,主要銷往貴州、四川、北京、重慶等地區。(記者 李興文 秦蒙琳 通訊員 毛劍 許秉坤)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