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天津7月30日消息 在昆侖山北麓和塔克拉瑪干沙漠南緣之間,有一個叫津南新村的村子,村名取自天津市津南區。當渤海之濱的天津,與天山腳下的新疆和田地區策勒縣策勒鎮津南新村相遇,一場跨越千里的攜手之旅就此開啟。

晚上7點半,剛忙完的布尼沙汗·沙依提回到家,坐在沙發上,喝著甘甜的水,心里十分愜意。以前,她和家人住在山上,因距離縣城較遠,一年都去不了幾次縣城。“我們以前住的都是土坯房,家里也沒有自來水,當時以為一直要過這樣的苦日子。”布尼沙汗·沙依提說道。

布尼沙汗·沙依提在紡織廠中工作(央廣網記者 韓雨晨 攝)

2018年,天津援疆工作實施易地搬遷與設施農業、工業園區融合發展的“產城融合”項目,選址在距策勒縣城3公里和距工業園區2公里的一片區域。規劃的定居點讓農牧民在便捷享受縣城較完善的教育、醫療、商業、服務業等城鎮化公共服務同時,能夠圍繞周邊產業選擇符合自身實際的工作就業,大大拓寬了脫貧增收渠道。

“我們在搬到津南新村前,也曾擔心在這里掙不到錢,不知道還能干什么。”布尼沙汗·沙依提回憶道,“后來,我來到策勒縣天津工業園區做紡織工人,經過幾年努力,現在孩子也畢業上班了,家里的電器一應俱全,不用再擔心吃穿問題,現在的生活真的比以前好了很多。”

津南新村實現了“從無到有、從有到美”的華麗變革。據了解,2020年以來,天津市津南區累計向津南新村投入援疆資金2300多萬元,幫助津南新村建設401座溫室大棚及大棚種植區滴灌工程配套設施等,提供大棚建設、種植技術指導及優良果蔬品種。津南新村的村民亞爾麥麥提·奧斯曼在這個過程中成長為大棚種植專業戶。

天津援建的溫室大棚(央廣網記者 韓雨晨 攝)

“今年這黃瓜的花開得真好,肯定能有個好收成。”在津南新村的黃瓜大棚里,和煦的陽光傾灑而下,翠綠的黃瓜藤上,朵朵小黃花如繁星般綻放,亞爾麥麥提·奧斯曼正與和田地區策勒縣策勒鎮專業技術人才張文霞一起,專注地查看黃瓜長勢情況,他們的眼神中透著喜悅與期待。

這里,也是天津援疆帶來希望與改變的地方。曾經,村民們在農業技術上存在諸多困惑,種植品種單一。“天津為我們引進了種植蔬菜方面的專家,還幫助我們引進更多新種子,現在我們的種植水平越來越高了。”亞爾麥麥提·奧斯曼告訴記者,不僅是黃瓜大棚,現在西紅柿、韭菜等果蔬都上市了,今年黃瓜上市后產量預計在2至3噸,天津援疆干部為村民們帶來實實在在的收益,讓津南新村的未來充滿無限可能。

亞爾麥麥提·奧斯曼查看黃瓜長勢情況(央廣網記者 韓雨晨 攝)

在新疆,能夠得到優質教育、照亮學生成才夢想,是這里的人們最深切的期盼。在天津市援助下,2021年,策勒縣津南小學開始進行提升改造,新建一棟綜合教學樓,為師生創設了健康、優美的學習環境。“我感覺學校的環境特別好,教室里的桌椅都是天津來的叔叔阿姨們捐贈的,操場上還有各種體育設施,課間我常常和小伙伴們一起玩耍。”2019年,阿迪力江·阿力木進入津南小學學習,對于學校的一切,他感到非常滿意,“我很愛我的學校,也喜歡在這里學習。”

策勒縣津南小學外景(央廣網記者 韓雨晨 攝)

“在天津市委、市政府以及津南區對口幫扶下,我們在戈壁灘上建起了津南新村。”策勒鎮津南新村黨支部書記張志瑞告訴記者,以前村民的主要收入來源以放牧和種地為主,現在村民們可以在天津引進的工業園區企業里上班,還可以學習大棚種植技術,進行大棚種植。2023年,津南新村人均收入達到1.9萬元。“我們實現了讓村民們從以前‘搬得出’,到現在‘留得住’。下一步,我們將在‘能致富’上持續發力,讓津南新村這個游牧民定居村煥發出新活力。”張志瑞說道。

昔日的戈壁灘,在援受雙方兩地政府不斷努力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鄉村宜居、產業興旺、鄉風文明、治理高效,成為搬遷農牧民幸福的新家園。從渤海之濱到昆侖北麓,這朵植根于南疆昆侖山下、大漠邊緣的絢麗津花也正用奉獻和堅守書寫著對口援疆,兩地人民攜手邁向共同富裕新征程的“幫扶故事”。

策劃:王曄彪

統籌:張強

記者:韓雨晨

編輯:周思楊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創的行為我們將追究責任。
長按二維碼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