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1963年出土于陜西寶雞的西周青銅器何尊內底刻有銘文“宅茲中國”,是目前發現“中國”二字最早的實物記錄。陜西寶雞這座城市誕生了周、秦兩個中國歷史上重要的朝代,這里也是周禮之鄉、中國青銅器之鄉。寶雞當地的城市口號為“看中國來寶雞”,來這里到底能看到什么,這里有哪些“寶藏”能展現中國之美、中華文化之厚重,讓我們一起來走進寶雞,來品味文化中國。

央廣網寶雞5月14日消息(記者陳鏘 實習生李姝楠)看中國,來寶雞,看寶雞,來周原。周原是華夏文明之根,寶雞周原博物院一件件展陳的文物,見證著中華的燦爛文明。近日,記者前往位于陜西省寶雞市的周原博物院,通過一件件精美的文物,觸碰三千年前周人的思想與智慧結晶。

周原博物院(央廣網記者 陳鏘 攝)

周原博物院位于寶雞市扶風縣法門鎮少城村,是在周原遺址大規模考古發掘的基礎上,建立起的一座遺址性專題性的博物館。博物院擁有周原遺址出土的千余件珍貴文物,館藏文物4097件(組),其中珍貴文物1082件(組)。

據周原博物院講解員權瑞雪介紹,現在的周原是根據考古地理,劃分為大周原和小周原。“周原遺址的核心區是岐山和扶風兩縣的交界處,其范圍東到美陽河(孟家溝以北),西到眉麟公路(公路之南祝家莊),北到岐山腳下,南到紙白、范家營,核心區面積約33平方公里。考古人員在這里發現數以萬計的甲骨、數以千計的青銅器、五十余座青銅器窖藏和六十余座手工業作坊。”她說。

周原博物院展陳器物(央廣網記者 侯凱奇 攝)

博物院中的陳列除了甲骨和青銅器,石器時代的陶器、古制品,以及商朝的重要陶器,包含石器時代、青銅時代和鐵器時代三個時代的文化遺存。

2016年,周原國際考古研究基地建成開放,并舉辦《赫赫宗周 萬邦之方》陳列展覽。步入主題展,可以看到"藝術瑰寶”折觥、“青銅史書”墻盤等數百件西周青銅重器,以及大量西周陶器、玉器、骨器、甲骨、建筑構件等。

“呈現在我們眼前的是周原遺址八十余年豐碩的考古成果。我們可以看到七千多年前,遠古先民在周原生存,四千多年前,商人在這里居住,發現三千年前周人‘筑室于茲’。”權瑞雪介紹。

館藏珍寶折觥(央廣網記者 侯凱奇 攝)

其中,展陳中最具代表性的文物當屬鎮館之寶青銅器“折觥”。其于1976年出土于莊白一號窖藏內,當時村民在平耕土地的時發現了一個青銅器窖藏,包含一百零三件精美的青銅器,“折觥”就是其中之一。

折觥具有極高的藝術審美價值,山中之獸、天空之鳥、地上象、水里魚被巧妙地聯結在一起,構成了精美的外部造型。折觥內部刻有的四十字的銘文則表明了這件文物的身份和由來。銘文大意為,昭王十九年五月戊子這天,王在灃京一帶,命作冊折去給相侯代天子贈望土。為宣揚王的美德和恩惠,折為祭告父親乙,便鑄造了這件觥,以作紀念。

刖人守門鼎(央廣網記者 陳鏘 攝)

據介紹,另一件具有代表性的館藏出土于一九七六年莊白一號窖藏內,考古學名叫做刖人守門鼎。“刖人守門鼎分為上下兩個部分,上半部分是盛放食物的爐膛,下半部分是雙開門巨型的門窗。此鼎裝飾有刖人造型,形似現在的火鍋,是一件集實用性、藝術性、警示性、教育性為一體的一件藝術珍品。”權瑞雪說。

為了讓藝術品煥發時代光彩,周原博物館近年來通過展覽形式讓館內文物“走出去”。“我們組織了館內的折觥、墻盤等國寶級文物赴鄭州、寧波、杭州、南寧等地舉行了展覽,讓更多的人了解周原,了解周原的青銅文物。”寶雞周原博物院院長付博介紹道。

記者了解到,對于文物的進一步“活化”,周原博物院將按照新時代的文物工作方針,保護第一、加強管理、挖掘價值、有效利用、讓文物活起來。“我們接下來將開展一系列的研學游活動,按照陜西省人民政府批準的周原遺址保護規劃還將建設四大片區三大組團,申報世界文化遺產,不斷深入揭示西周文化遺產的內涵和價值,在傳承與弘揚周文化方面發揮更重要的價值,更好地講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故事。”付博說。

編輯:劉昱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創的行為我們將追究責任。
長按二維碼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