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朔州7月28日消息(記者 張潔)山西省朔州市平魯區地處雁門關外、內外長城之間,歷史上屬于遼金要塞、明清重鎮,素有“朔北雄城,塞外天險”之稱,在燦若星河的歷史長河中,平魯作為民族交流的前沿地,形成了開放包容、兼容并蓄的獨特文化。

每年的7月到9月,平魯區阻虎鄉迎恩堡村就是一片花海。阻虎鄉的油菜花是最美的丘陵油菜花海,山西和內蒙古交界的外長城腳下,丘陵起伏,公路在其間蜿蜒曲折,路邊的上萬畝油菜花海點綴在梯田之中,層層疊疊,起伏跌宕,像一串串優美的音符吸引著四面八方的游客紛至沓來。

每年的7月到9月,迎恩堡村就是一片花海(央廣網發 池茂花 武建斌 攝)

迎恩堡是一個有著深厚歷史底蘊的古村落,村名擁有近500年的歷史。

史料記載,明正德十二年八月(1517年),武宗皇帝擅出居庸關,以巡視名義游玩于宣府(今宣化),恰逢韃靼小王子率眾入寇大同,連攻不克轉攻應州(今應縣)。時在陽和(今陽高)的武宗皇帝自恃知兵,便以“總督軍務武威大將軍總兵官”的名義調兵,親至應州御敵。雙方激戰三天后小王子引軍退去,武宗皇帝率軍直追,“且戰且進,追至平虜、朔州等邊”。一日黃昏,天起大風,武宗下令停止追擊,全軍在平虜衛長城內的一個山包前宿營。這座武宗休息過的山包,后人取名“迎恩山”。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增修邊堡時,大同鎮選擇在此筑堡,順理以此山名取名迎恩堡。

迎恩堡西距長城4公里(央廣網發 池茂花 武建斌 攝)

迎恩堡屬大同鎮分守冀北道所轄西路,迎恩堡連同大同西線的滅胡堡、敗胡堡、阻胡堡、破胡堡、殺胡堡、殘胡堡、威胡堡、拒胡堡,史稱“滅胡九堡”,后將“胡”諧音為“虎”,迎恩堡是當時唯一沒有使用“虜”或“胡”等敵字眼來命名的邊堡,是明朝大同鎮七十二城堡之一。

迎恩堡不僅僅是一座飽經滄桑的古村落,更是一個生動的的邊塞文化傳承地。在迎恩堡村內,建有一座平魯文化長城陳列館,館內記載了朔州市平魯區的歷史、明長城(平魯段)的歷史、阻虎鄉的發展情況、迎恩堡的歷史沿革和發展現狀等;陳列館旁邊,還建有平魯縣第六游擊支隊黨支部紀念館,館內宣揚了大同朔州一代的紅色文化。迎恩堡村抗日游擊第六支隊黨支部是誕生于朔州地區最早的黨支部,所以被廣大黨史工作者稱為“朔州第一黨支部”。

迎恩堡長城陳列館與朔州第一黨支部展館(央廣網發 池茂花 武建斌 攝)

近年來,迎恩堡村以“黨建+農旅產業鏈”為抓手,將農業、文化、旅游產業有機融合,全力打造集紅色教育、休閑體驗、農旅觀光等服務為一體的特色村莊。

如今的迎恩堡村,硬件設施更加完善,配套服務愈加成熟,依托黃色(油菜花)、紅色(紅色文化)、灰色(長城文化)的“三色文化”,已逐步發展成為平魯區“生態好、產業強、人氣旺”的和美鄉村新名片。

編輯:郎麒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創的行為我們將追究責任。
長按二維碼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