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絳,古稱絳州,位于山西省西南部,運城市北端,總面積597.18平方公里,耕地52.64萬畝,轄9個鎮153個行政村,全縣常住人口28.2萬人。基層黨組織599個,黨員14088名。1994年被列入第三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先后被評為全國文化先進縣、中國鼓樂之鄉、中國澄泥硯之都、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中國最佳楹聯文化縣、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國家級食品安全示范縣、全國無公害蔬菜生產基地縣、全國主要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示范縣、省級中小微企業創業創新基地示范縣、省級有機旱作農業示范縣、省級文明縣城、省級衛生縣城。
新絳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公元前585年,晉景公遷都新田,史稱新絳。隋開皇三年州治遷到現址,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清代學者李毓秀所作的《弟子規》被譽為“天下第一規”。文物資源豐富,全縣經公布的各級各類文物保護單位共有645處,其中國保16處,居全市第一,省保9處、市保7處。文化產品眾多,有云雕、木版年畫等傳統民間工藝品25大類1800余種,其中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5項。絳州鼓樂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和“世界無形文化遺產”,3次走進央視春晚舞臺,11次走出國門、走向世界。教育事業穩步提升,2021年全縣高考文理兩大類二本B類以上達線人數3079人,達線率78.4%,高考達線率在全市“十六連冠”。
新絳交通便利,區位優勢獨特。位于運城北部,京昆高速、108國道、侯月鐵路橫貫東西,大運高速、232省道、大西高鐵縱穿南北,2小時內可以到達太原、西安兩個省會城市,1小時內可以到達運城、臨汾兩個機場。
新絳產業多元,發展態勢良好。一產有特色,形成“糧菜果畜藥”五大主導產業,其中糧食播種面積67.8萬畝,總產達2.28億公斤,產值達5.48億元;蔬菜播種面積14.6萬畝,總產達5.85億公斤,產值達19.58億元;水果以優質油桃種植為主,果園總面積6.7萬畝,其中設施大棚油桃1.3萬畝,總產量1.15億公斤,產值達3.9億元,是華北地區最大的優質油桃生產基地;肉類總產3.4萬噸,蛋類總產 5.1萬噸,共有規模養殖場(戶)107戶,有牧原農牧等一批規模養殖企業;中藥材種植面積6.4萬畝,年產量652萬公斤,產值達1.1億元,“新絳遠志”通過國家地理標志認證,是全國面積最大、品質最優的道地遠志生產基地。新絳主要農產品出口到俄羅斯、日本、阿聯酋等國家。二產有基礎,產業門類多元,全縣共有規上工業企業46戶,各類企業4445戶,涵蓋機械制造、鋼鐵冶煉、服裝紡織等19大類443小類。設立省級經濟技術開發區,重點打造新材料及高端裝備、高新技術、生物醫藥、電商物流4個“六新”產業園和精品鋼園區。全縣銷售收入10億元以上企業達到7戶,億元產值企業12戶。建設了十個中小微企業“雙創”基地,其中5家省級“雙創”基地,位于全市第一方陣。三產有潛力,以絳州大堂、絳州三樓(鐘樓鼓樓樂樓)4個國保單位和省保單位絳守居園池為重點,開發建設4A級絳州署旅游景區。汾河灣市場是傳統的小商品批發市場,共涉及18大類2322種產品,年商品交易額達65億元;西曲蔬菜批發市場是首批國家級農產品龍頭企業,銷售輻射內蒙古、山東、河南及周邊縣市,年交易果蔬1.5億公斤,交易額2.5億元。
2021年,全縣地區生產總值完成158.9億元,同比增長8.8%,兩年平均增速8.1%;固定資產投資完成37.28億元,同比增長15.4%,增速排名全市第4;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53.78億元,同比增長11.8%;規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4.3%;財政總收入完成15.6億元,同比增長22.3%;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完成5.6億元,同比增長22.6%;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34788元,同比增長7.3%;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15632元,同比增長10.3%。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