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溫室大棚里,一棵棵蔬菜加速生長;有機旱作標準化示范區內,一株株玉米長勢旺盛……今年以來,山西省晉中市以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為引領,因地制宜將科技創新運用到鄉村振興全過程各領域,強化農民增收舉措,大力推動科技賦能縣域經濟發展,推廣農業生產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和新裝備。

科技助農保豐收

盛夏時節,記者驅車行駛在壽陽縣鄉野間,目之所及,是一片片筆直、碧綠的玉米。作為典型的雨養農業和有機旱作農業區,今年壽陽縣遭遇20年未遇的干旱氣候,旱地玉米的長勢受到一定影響,個別地勢較高坡地的玉米,株高不是太理想。然而,令人欣喜的是,當記者來到幾個有機旱作現代農業示范園時,卻是另一番景象:集中連片的玉米株高葉綠、苗壯植密、長勢旺盛。

壽陽縣景尚鄉賈豹村(楊洋 攝)

在壽陽縣景尚鄉賈豹村的有機旱作玉米種植示范區,由于這里是水肥一體化灌溉示范區,所以,玉米的長勢比旱地玉米要好得多。

記者在地頭看到,水肥一體化設備非常醒目。一個可存500立方米水的銀色儲水倉旁,是一間安放著3種不同有機肥儲箱的小房子,通過輸水管道和發電設備將有機肥按時、定量地施用到田地里。百米開外,一組檢測設備正在運作,根據檢測到的相應數據確定是否給玉米灌溉、何時灌、按什么比例灌。

這片玉米地位于壽陽旱作農業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附近,水肥一體灌溉技術正是在該研究站科研人員的指導下完成的。

壽陽縣嘉禾公司有機旱作標準化示范區(楊洋 攝)

而在位于壽陽縣朝陽鎮勝利村嘉禾農業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嘉禾公司)的有機旱作標準化示范區,又是另一番情景。一片400畝的集中連片玉米種植示范區,玉米長勢不亞于景尚鄉賈豹村玉米種植示范區,但這里的玉米是純粹的旱作玉米,一滴水也未曾澆灌過。

這一切得益于嘉禾公司獨創的旱作玉米深松密植耕作技術。

一樣的土壤、一樣的干旱,卻是完全不同的長勢。科技在玉米種植方面的重要性再次顯現出來。自深入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推進鄉村振興工作開展以來,許多管用、實用、好用的抗旱節水有機旱作種植技術,正在壽陽縣大面積推廣實踐,為確保秋糧豐收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科技引領強產業

位于祁縣昌源河畔的山西昌源河畔農副產品開發科技有限公司,有著晉中市最先進的果蔬智能分揀系統。

祁縣現代農業產業發展中心果蔬站(楊洋 攝)

日前,記者走進該公司的生產車間,負責人閆俊指著果蔬智能分揀系統向記者介紹說,智能分揀系統每年可分揀6500萬斤果蔬。最為關鍵的是,探頭可精準檢測出水果的含糖量,以及“霉心病”。

山西昌源河畔農副產品開發科技有限公司主要經營酥梨生產、銷售、貯藏等業務。20間自動冷鮮庫,1200噸的庫存容量,使得當地倉儲保鮮能力、商品化處理能力明顯提升。值得一提的是,該公司斥資100萬元打造的“祁縣酥梨數據中心平臺”,實現了產品追溯。

“有了科技企業的加持,小農戶與大市場有效銜接,產銷對接更加順暢,水果腐爛、亂堆亂放現象減少,杜絕了對空氣的污染和病蟲害的傳播。”在祁縣現代農業產業發展中心果蔬站站長盧海波看來,這一舉措極大地促進了當地酥梨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科技賦能,產業精進。眼下,祁縣投資6500萬元,整合8萬畝酥梨種植基地,高標準打造市級酥梨專業鎮;積極推進富硒酥梨基地建設,可提價20%,新增產值1.7億元;探索酥梨落果、剩果釀造白蘭地,經發酵后每斤售價可達500余元,已向如燕酒莊提供50噸酥梨進行試生產。

自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以來,祁縣積極推動農業精深加工向高科技、高附加值發展。比如,該縣持續推進總投資9300萬元的凱盛畜產品項目,現已完成投資4800萬元;推廣大豆玉米套種1.51萬畝;實施400畝覆膜早播、膜下滴灌試點試驗;打造兩萬畝試驗基地,探索推廣玉米“品字型寬窄行”密植、“探墑溝播”等有機抗旱新技術,推動有機旱作農業縱深發展。

科學種植“菜生金”

夏風熾浪,萬物華實。走進和順縣田潤生態農場的雙層連棟智能溫室大棚內,只見綠油油的螺絲椒水靈鮮嫩、紅彤彤的西紅柿掛滿枝頭、紫亮亮的茄子長勢喜人,整個大棚里彌漫著蔬菜的清香,讓人垂涎欲滴,吸引了不少顧客前來購買。

和順縣田潤生態農場(楊洋 攝)

“我們這里通過應用智能化控制系統,精準調控光照、溫度、濕度等條件,再加上技術人員的精心管護,實現了彩色小西紅柿、黃皮尖椒、密刺黃瓜、水果黃瓜、黑圓茄等蔬菜的高品質種植。”田潤生態農場技術二組組長任俊禮介紹,“科學種植管護,可以有效減少病蟲害傳播,使產品更加優質。”

作為和順縣的特色農業產業龍頭企業,為帶動周邊村更多群眾增收,田潤生態農場采用“基地+村集體+農戶”的利益聯結機制,同時通過土地流轉、投資分紅等方式,為松煙鎮帶來130余萬元的收益,實現了群眾增收、村集體經濟壯大和企業發展的共贏局面。

今年以來,和順縣田潤生態農場在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的過程中,依托松煙鎮得天獨厚的環境優勢,秉持綠色、生態、環保的經營理念,積極培育以蔬菜種植為核心,探索集育苗、育種、研發于一體的發展模式,逐步搭建起現代化農業產業體系,為推進鄉村全面振興奠定了堅實基礎。

和順縣田潤生態農場相關負責人表示,他們將以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為引領,著力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撬動農業全產業鏈開發、全價值鏈提升,帶動鄉村全面振興,讓農業更強、農村更美、農民更富,為和順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增添強勁動力。

科技賦能,助力發展。從“人扛牛拉”到“機器耕種”、從“靠經驗”到“靠數據”、從“汗水農業”到“智慧農業”加速轉變,在晉中大地,科技創新正為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插上智慧的翅膀。(記者 張凱鵬)

編輯:溫雅慧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創的行為我們將追究責任。
長按二維碼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