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紅書上網友利用AI平臺生成“穿毛衣”的東方明珠和武康大樓。 資料圖片

隨著氣溫進一步下跌,裹上毛衣的除了街頭行色匆匆的路人,還有各式各樣的歷史建筑和城市地標——

最近,一場“給建筑穿毛衣”的活動在社交平臺上風靡。通過AI軟件,武康大樓、東方明珠等城市建筑紛紛“穿”上色彩繽紛的毛衣,而各地文旅部門也紛紛跟進,為當地歷史建筑和旅游景點“穿毛衣”。

從毛絨玩具到城市建筑,從一座城市到一個國家,不少年輕人熱衷將事物“擬人化”并依據現實情況賦予其個性和情感。一些樂在其中的人認為這只是將原有事物換一種表達方式以增加新鮮感,也有人擔心沉溺這種將社會當作童話來對待的做法反映了愛好者不愿長大的“彼得·潘綜合征”。

有人“織”出整個陸家嘴

在小紅書上,為城市建筑“穿毛衣”正在流行。近年備受歡迎的上海歷史建筑武康大樓成了不少人青睞的“模特”,有人為它穿上粉色系的“夢幻套裝”,也有人在它身上揮灑色彩:以黃色或紫色為底,建筑上的窗戶成了幾何形的色塊裝飾,外墻凸起的空調外機箱變成了五顏六色的毛球……有網友評論:“這不就是我小時候媽媽給我織的毛衣?”而東方明珠本身的條紋色塊則成了網友“編織”的調色盤。此外,上海環球金融中心、迪士尼樂園等也紛紛被穿上毛衣,有人甚至“織”出了一整個陸家嘴。

通過AI軟件或開源平臺,網友可以“一鍵”為城市建筑穿上毛衣,北京的天壇、福州的三坊七巷乃至紹興的烏篷船都被穿上毛衣,“暖乎乎過冬”。將建筑擬人并非個案,如今不少年輕人熱衷“萬物擬人”,從星球、國家、城市到地鐵線路、高速公路,均可擬人,并根據其現實特色賦予人物性格。例如有人曾將中國各大省市擬人化為一個班級的同學,北京是“班長”,上海是“學習委員”……以現實中各地發展變化為依據,還有人編寫“班級故事”。而B站也有UP主將長三角各城市、上海各區乃至上海地鐵線路和不同商場擬人化進行對話,獲得不俗的播放量。

常在視頻平臺評論區與人交流的胡先生將萬物擬人視作“一種觀察角度和溝通方式”,“比如將城市發展的長短板具象化成一個人的優缺點,或者將歷史建筑的前世今生變成一個人的‘家世’,比起各種數據比較、事件回顧,這樣更容易讓大家理解。”

但也有人擔心,“萬物擬人”的表達方式,不僅容易將真正重要的問題模糊掉,更反映了一些人對現實的逃避態度。市民曾先生對一段長三角城市之間鬧矛盾的擬人視頻印象深刻,“用簡單、詼諧的語言將城市建筑或發展現狀‘擬人化’,是將復雜事物簡單化、標簽化,其實在加深刻板印象。”在他看來,如今流行的為建筑穿毛衣可以“圖一樂”,但歷史建筑真正的保護絕不是用AI穿件毛衣這么簡單,“童話般美化這些復雜的工作,背后是一些人‘不想長大’。”

求陪伴求分享的心理投射

在上海一位精神衛生領域主治醫師眼中,這樣的現象背后都是“很正常的心理”。“大家覺得好玩的點在于它利用了一種反差,把建筑變成人,把沒有溫度的東西變成有溫度的東西。現在年輕人表達個性的空間大了,有些人是喜歡一些可愛的物件或者文創產品,僅此而已。”在他看來,這只是個小游戲,可能過段時間就不流行了,“談不上好,也談不上壞,可能過段時間就流行別的了。”

2021年,武康路上一處建筑陽臺上居民自發掛出的巨大蝴蝶結,引發眾多年輕人前往打卡,成了當時的“頂流”。隨后其他街區也有商家跟進,同樣的蝴蝶結卻乏人問津。在一些業內人士看來,武康路蝴蝶結,源自社區居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做出這一舉動的奶奶“少女心”打動了眾多網友。而后續基于流量渴望的商業化舉動只是簡單“復制粘貼”,自然無法成功。“可以研究網紅現象的需求內核,而不是簡單模仿網紅的形式。”

上海社會科學院應用經濟研究所研究員、文化創意產業研究室副主任曹祎遐認為,年輕人喜歡“萬物皆可擬人”,其實是在當下走親訪友、鄰里互動相對缺失的背景下,大家求陪伴、求分享的心理投射。除了滿足精神陪伴需求、滿足社交分享欲之外,這也是知識獲取的需求。“很多年輕人都喜歡挖掘過去不知道的冷門知識,CityWalk的流行也是因為年輕人生活在其中,希望了解城市細節的知識點和背后的故事。”她介紹,在日本的京都傳統產業博物館中,會把當地的74種非遺制作流程“解剖”出來,讓大家了解標準化的制作流程。“相信未來一段時間內會出現更多類似的玩法,市場也會根據自身調節。”

事實上,新玩法已經出現。“穿毛衣”尚未捂熱,把城市建筑變成冰雕已在社交媒體上悄然流行。(記者 鐘菡 簡工博)

編輯:沈梅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創的行為我們將追究責任。
長按二維碼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