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東區人民法院:深化訴源治理促進多元共治
近年來,城東區人民法院主動融入黨委領導下的社會治理大格局,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立足預防、立足法治、立足基層,促推訴源治理,深化訴調對接,提升調解質效,逐步探索形成具有東區法院特色的多元解紛模式。
依托黨委政府,主動融入社會治理大格局。區人民法院主動融入黨委領導的社會治理體系,及時向區委、政法委匯報,內外聯動,精準化解矛盾,形成工作合力,保障了訴源治理工作順利開展。自2021年起,城東法院致力于打造調解在先、訴訟斷后、司法確認、有機銜接、協調聯動、智慧便民的多元解紛體系。創新“法院+N”多元線上解紛平臺,與區工會、區人社局、城東公安分局、區市場監管局、轄區各街道(鎮辦)等15個單位部門對接,建立勞動爭議、勞務合同糾紛、道路交通事故損害賠償糾紛、金融糾紛、知識產權糾紛、物業糾紛等訴調對接機制,吸納人民調解組織進駐人民法院調解平臺,匯聚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工會、商會、行業專家、律師學者、基層干部、社區調解員、網格員等力量參與訴前、訴中調解,形成工作合力,訴源治理工作初現成效。2024年至今共受理訴前調解案件4865件,結案4502件,調解成功2834件,成功率62.95%。訴前調解成功分流率位居全市第一。
大力推行“個案示范+并案處理”機制,實現訴源治理最優解。區人民法院針對物業糾紛、勞務合同糾紛、信用卡糾紛等,采用“擇案先調、樣板解紛”模式,統一標準進行調解,實現個案引領,“一攬子”解決同類案件。東川法庭在審理7名海亮大都匯業主訴房地產開發公司車位買賣合同糾紛一案中,積極促成雙方達成和解協議,在該協議的指引下,快速化解了其余800多名業主的同類糾紛。特邀人民調解員在處理轄區亨運物業公司、世通安居物業公司等物業糾紛案件中,通過個案示范調解,陸續解決案涉小區110件同類物業糾紛,當場履行金額達30余萬元。
創新工作理念,強化訴前調解責任。堅持黨建引領,積極開展人民調解平臺“三進”工作,依托“黨員入格、一網兜底”,健全“法院-法庭-社區(村)”矛盾化解體系,將矛盾糾紛化解延伸到社區網格、田間地頭。開展工作指導,采取集中授課、示范調解、案例分析、旁聽案件審理等形式對各類調解主體開展不定期培訓,對疑難復雜問題進行聯合“問診”并提供解決建議,促力、助力不發生、少發生矛盾糾紛,發生后不出鄉村社區就能解決。
推行精準普法,取得普法宣傳新成效。建立“在線服務+普法宣傳、調解業務指導、巡回審判”普法模式,以點對點、面對面、微信群等方式,精準對接需求,疏通當事人、社區的“難點”“堵點”。結合《西寧市城東區黨建引領“有訴必應馬上辦”重點事項降訴攻堅暨物業服務主題月活動方案》要求,按照“十個一”的具體活動計劃,截至目前,已經完成了“舉辦一次主題月啟動儀式”上的文藝表演和法律咨詢宣傳的工作,以及“開展一批專題培訓”活動中在區紅色物業培訓學校給轄區街道(鎮辦)物業專干、物業企業負責人等開展物業糾紛化解處理思路集中授課的活動,正在按照區委政法委的統一部署緊鑼密鼓進行“開展一批送法進小區”活動。2024年已開展物業服務糾紛“送法進小區”活動8次,組織法官前往物業糾紛矛盾較為突出的的小區進行調研3次,召開座談會1次。
深化平臺應用,實現訴前調解高效率。充分運用人民法院調解平臺、人民法院在線服務小程序,打通線上線下多種調解渠道。調解員與當事人依托人民法院調解平臺,通過電腦端、手機客戶端和微信小程序進行三方視頻調解,網上自動生成調解協議并線上完成簽字確認,讓當事人足不出戶就可以進行在線調解,調解過程耗時短、成本低、效率高,獲得當事人的一致認可。
預筑室者,先治其基。城東區人民法院將不斷加強黨對訴源治理工作的全面領導,通過訴源治理積極參與構建東區社會治理新格局,注重發揮人民法院在訴源治理中的示范、指導作用,創新司法工作機制,提升司法工作能力,加大矛盾糾紛一次性化解力度,持續釋放訴源治理新動能,助推矛盾糾紛高效化解,全力推動平安東區建設再上新臺階。
城東區多樣群眾文化活動點亮群眾美好生活
高位推動,擘畫“文化藍圖”。召開群眾性文化活動安排部署會,制定《城東區2024年度活動計劃》,形成黨委領導、政府指導、代表委員建言獻策、各部門協同配合、各鎮(街道)積極參與、各村(社區)主動作為、社會團體廣泛參與、群眾積極響應的群眾性文化活動新格局。強化經費保障,年內共撥付財政預算資金397萬元,協調變更省級專項資金150萬元用于建設百姓大舞臺和東城·非遺共富工坊,拓寬便于群眾參與的公共文化空間。通過開通“招才引人”綠色通道,深挖本土文化人才,不斷壯大文化骨干隊伍。截至目前,全區文藝團隊共有68支,其中館辦團隊22支。
精心策劃,豐富“文化菜單”。創作舞蹈《農閑浪山水》、曲藝《我們是新時代傳承人》、花兒《東區是西寧的好地方》、歌曲《炫酷新時代煙火城東區》等文藝精品10余個,策劃8場禮贊黨的輝煌歷程、頌揚偉大成就的文藝演出。全力推進“一村一特色”重點工作,為2025年“三節”文化活動做好充分準備。組織元宵節燈會、民間社火匯演等大型群眾性文化活動15場次,舉辦迎新春書畫展、職工大合唱等系列文化活動120余場次,定期定點組織開展“戲曲進鄉村”“文藝輕騎兵”等系列活動65場次,各鎮(街道)常態化開展節慶、民俗、社區文化活動446場次。
凝心聚力,共創“文化家園”。成功打造青繡非遺共富工坊、伊蓮手工編織隊及曙光面點技藝傳承基地等多個文化項目,有效實現“以文化促就業,以文化帶動居民增收”的文化富民目標。依托社會多方力量打造“西寧市城東區河湟民俗文化展覽館”“城東區文史資料研究館”“絲路文化藝術館”等民間博物館,多種方式傳播河湟民俗文化。舉辦“向東行”體育賽事活動、“小滿即安·小碗八盤”美食評選等活動,在下南關街、新千國際廣場等開展“民族服飾展演”“民謠音樂會”“花兒擂臺賽”等,推動與體育、商圈、民俗、旅游等融合發展。
夯實基礎,彰顯“文化效應”。將民俗文化融入城市規劃建設,有序推進下南關街、北關街歷史文化街區及非遺共富工坊等一批具有濃厚民俗文化氣息的項目。統籌規劃圖書館、文化館建設,推動公共文化設施提檔升級。各鎮(街道)文化站在2024年全省文化站綜合評定中上等級率達100%。發布電子書籍、藝術鑒賞、講座慕課等數字資源,打造多元化公共文化服務陣地。多措并舉推動村(社區)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提質增效,打造9個鎮(街道)綜合文化站,39個社區綜合文化活動中心、20個行政村文化活動室,為群眾提供更加舒適、更加便捷的文化活動場所。(城東區委宣傳部供稿)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