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赤峰8月3日消息(記者劉曉祺 見習記者邵玉琴)相比于京蒙協作中一些企業渴望“輸血”,入駐于內蒙古赤峰農畜產品開發區翁牛特旗烏丹新農業循環產業園里的內蒙古明陽農業科貿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明陽農業”)更期待“輸智”。

“要是沒有通州區掛職干部高站位的規劃指導,就不會有今天明陽農業全產業鏈的發展。”明陽農業創始人楊穎說。

明陽農業猶如一株蕎麥嫩芽在不斷發展壯大(央廣網見習記者 邵玉琴 攝)

這是一家完完全全通過京蒙協作平臺扶持、孵化并發展壯大起來的本土企業。從發展規劃到產品細分,從市場營銷到終端客群,北京對口支援的作用在這家企業彰顯得淋漓盡致。

走進明陽農業展廳,映入眼簾的是琳瑯滿目的蕎麥展品。從蕎麥米到蕎麥粉,從鮮榨油到各類時尚小吃,從保健品到手工藝品……該企業將蕎麥利用到了極致。

翁牛特旗是全國整體推進有機農業第一旗、國家級出口食品農產品質量安全示范區、全國500個產糧大縣之一,是內蒙古地區蕎麥種植面積最大的旗縣,有著中國“蕎麥之都”的美譽。該旗出產的蕎麥因產量大,顆粒飽滿,質量優而受到市場好評。

身為糧食工作者,楊穎的父親傾其一生為人民大眾的“飯碗”奔波忙碌,讓她明白了“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的使命與擔當。

2018年,楊穎選擇自主創業,涉足的行業就是農業,用行動傳承父親的“農業初心” 。結合翁牛特旗“旱地多、雨水少、蕎麥種植面積廣”這一農牧業特點,決定打造一個以蕎麥為主要原材料,集種植、研發、生產和銷售于一體的綠色循環經濟實體。

記者得知,依托京蒙協作平臺,該公司先后成立了“京蒙扶貧車間”“就業扶貧車間”,并投入了近200萬元京蒙幫扶資金,建立了“雜糧包裝生產線”“縫紉制品生產線”“蔬菜制品生產線”各一條。其中,投資150萬元的蕎麥芽生產線擬于今年投入使用。

機器人在包裝雜糧(央廣網見習記者 邵玉琴 攝)

目前,該公司擁有綠色蕎麥種植基地5400畝、蕎麥種子繁育基地400畝、“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雜糧種植基地4萬畝。擁有年產糧食禮盒35萬盒,具備年產縫紉制品40萬件、食品5500萬份、代用茶350萬份的生產能力。

“京蒙協作對我們最大的幫助不是 ‘輸血’,而是啟智。”走進公司四層生產加工車間,楊穎打開一個綠色盒子,里面是“天才媽媽”繡制的一套手工繡品。她說,這個盒子是打開她蕎麥殼手工制作產業的“智慧寶盒”。

“別看單個繡品在市場上賣不到多少錢,但是經過創意包裝后,每盒可以賣到幾百元。”企業壯大后的楊穎不忘家鄉貧困姐妹。在北京市通州區掛職領導的啟發指導下,帶領當地低收入婦女參與到蕎麥殼手工制作產業,走上了一條產業扶貧之路。

用蕎麥皮制作精美的手工藝品(央廣網見習記者 邵玉琴 攝)

楊穎說,在建廠初期,企業面臨最大的瓶頸就是如何確立適合企業自身發展的產業規劃。對此,通州區掛職領導提出“全產業鏈”發展模式,建議企業與農業科研院所研發高產、抗倒伏的蕎麥種子,擴大種植面積;將蕎麥種子進行無土栽培,生產反季節的“蕎麥芽苗菜”;生產醫用蕎麥蜜、將蕎麥秸稈做成顆粒飼料,研發蕎麥殼黃酮提取物、蕎麥酒、蕎麥醋……實現整株蕎麥利用率95%左右。

如今,上述規劃幾乎變成了肉眼可見的蕎麥深加工產品。

經通州區幫扶對接供應鏈,引進采購商,全面打開了明陽農業產品進入北京市通州區的通道。眼下,明業農業打通了“首采網”“東方甄選”“赤峰好物進北京”“百企行”“綠品出塞”“工會采購”等多個消費幫扶渠道,京蒙協作平臺累計為企業爭取區內外采購訂單3000余萬元。

明陽農業的各類產品通過這些平臺銷往全國市場(央廣網見習記者 邵玉琴 攝)

據掛職在翁牛特旗商投局的北京市通州區投促中心干部莊云夢介紹,圍繞內蒙古“六個倍增”計劃,通州區圍繞“產、銷”兩條主線延長產業鏈,推動消費幫扶提檔升級。

2023年通州區采購、助銷翁旗農畜產品和特色手工藝產品達10.3億元。截至今年6月底,已通過京蒙協作渠道采購、助銷翁旗農畜產品和特色手工藝產品4.8億元。

自2011年以來,北京市通州區在資金項目、干部人才、產業合作、幫扶就業等方面持續加碼。截至2023年底,已累計投入資金4.2億元,實施京蒙協作項目198個。今年計劃投入資金7208萬元,實施項目38個。

編輯:魏全民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創的行為我們將追究責任。
長按二維碼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