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安徽安慶桐城市,有一條長約100米、寬僅2米的巷子。
史料記載,清朝康熙年間,文華殿大學士張英在京為官。因桐城老宅旁鄰居吳家建房與張家人就宅基地產生爭執,張家人便飛書一封請張英定奪。張英閱罷,批詩寄回:“一紙書來只為墻,讓他三尺又何妨。長城萬里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收到復信,張家人遂主動退讓三尺,吳家人亦受感動,也連讓出三尺。于是,便有了這條六尺寬的巷道。
這一小小的退讓三尺換來了兩家長久的和諧。街巷深處,鄰里間禮讓的故事穿越數百年時光,至今仍為人廣為稱頌。如今,六尺巷已成為當地一處知名文化景點,每年有超過50萬游客前來參觀。
六尺巷(桐城市委宣傳部供圖)
10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桐城市六尺巷實地考察。總書記強調,“六尺巷體現了先人化解矛盾的歷史智慧”,要“在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弘揚革命文化、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上協同發力,打牢社會治理的文化根基”。
從形成“聽、辨、勸、借、讓、和”的“六尺巷調解法”,到創新推出以“黨建領事、禮讓和事、群眾說事、多元解事、網格管事、群力防事”為主要內容的“新時代六尺巷工作法”,再到湖北、廣西、山東等地基層政法部門將“六尺巷”精神應用于解紛實踐……近年來,全國不少地方巧借“六尺巷”智慧,努力探索出一條涵蓋矛盾糾紛調解、公共服務、文化建設等多個方面的基層社會治理善治之路。
六尺巷精神應用于基層治理領域(桐城市委宣傳部供圖)
“六尺巷”的智慧被廣泛實踐及其影響力再次證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所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既是我們中華民族思想和精神的內核,也對解決當下現實社會生活中的矛盾與問題有重要借鑒意義。
鑒往知來,與時偕行。早在2013年11月,總書記在山東曲阜孔府考察時指出,“研究孔子和儒家思想要堅持歷史唯物主義立場,堅持古為今用,去粗取精,去偽存真,因勢利導,深化研究,使其在新的時代條件下發揮積極作用。”2021年3月,在福建武夷山朱熹園,總書記強調,“如果沒有中華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國特色?如果不是中國特色,哪有我們今天這么成功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2022年6月,在四川眉山三蘇祠,總書記進一步指出,“要善于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治國理政的理念和思維”……
四川眉山,三蘇祠內的游人
“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從講求禮讓、以和為貴到以人為本、和諧共治,我們要以高度的文化自覺不斷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髓,并賦予其更多新含義、新思路、新形式,讓更多像“六尺巷”這樣的中華經典在現代生活社會中煥發新活力,共同推動社會治理創新,共同營造人民安居樂業、社會和諧發展的氛圍。
監 制:張軍 于鋒
統 籌:伍剛 王薇
策 劃:關靈子
記 者:周然
設 計:齊佳萌
部分素材來源:桐城市委宣傳部
轉載申請事宜以及報告非法侵權行為,請聯系我們:010-56807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