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9日,正是寒冬時節,水口鄉寶鼎山上漫山竹海,銀裝素裹,山下的南竹加工廠卻是機器陣陣轟鳴,人員穿梭不停,開料、破竹、拉絲、煮絲、晾曬、烘烤、包裝……整個工序有條不紊,一派繁忙景象。隨著新時代鄉村全面振興的號角吹響,湖南省綏寧縣水口鄉以黨建引領基層治理,依托資源優勢發展特色產業,一幅鄉村振興新畫卷正徐徐鋪展。
南竹加工(楊亞林 供圖)
鄉村要發展,黨建引領是關鍵。水口鄉以“黨建+”引領全鄉各項工作,狠抓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五個振興,聚焦加大人才引育、做活資源文章、發展特色產業等路徑發力。2024年全鄉6個村均實現了村集體經濟年收入超過10萬元。這些成績背后,是水口鄉黨委不忘初心勇于探索的生動實踐。
“我們突出政治素質高、工作能力強、群眾口碑好等標準,抓牢‘第一資源’,從優秀黨員、致富帶頭人、退伍軍人等群體中選拔村后備人才。”水口鄉黨委書記朱立明介紹,水口鄉以筑巢引鳳打造人才高地,突出“頭雁”領航,“群雁”齊飛,為鄉村振興提供人才保障。目前,全鄉共有33名村干部,平均年齡32歲、大中專以上學歷12人,今年以來先后選派16名村干部赴省市縣學習培訓;經精準摸排,統籌考慮,全鄉儲備村后備干部15名,蓄足基層干部隊伍源頭活水。
在鄉黨委帶領下,近年來,水口鄉發展迅速,先后榮獲2021年度全縣平安建設工作先進鄉鎮,2021年度全縣重點民生實事項目先進單位,2021年度全縣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先進單位,2022年度全縣統戰工作先進單位,2022年度全縣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先進單位。2023年度全縣農業農村工作先進單位,2023年度全縣農村廁所革命先進單位等稱號,走出了一條具有特色的鄉村振興之路。
農戶養蠶(楊亞林 供圖)
12月20日,正是桑樹修剪養護的時節,水口鄉田凼村年輕黨員、村干部、致富帶頭人黃璽帶領員工在自家桑蠶養殖基地里忙碌,開溝、除草、修剪、防治病蟲害,這些專業技術他早已掌握得非常熟練,把桑樹種植基地打理得井井有條。“如今村里桑蠶養殖在鄉黨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成立了綏寧縣源森態養殖專業合作社,有問題可以請技術人員到現場指導,自己也經常被選派到縣里參加技術培訓,我學到了不少實用養殖管理技術和銷售理念,蠶桑產業年產值近310萬元,合作社成員每年可為養蠶戶增收8000元。”黃璽對桑蠶養殖充滿了信心。
產業是發展之基,富民之源。水口鄉位于綏寧縣西北邊陲,海拔較高,土地總面積14.3951萬畝,其中林地面積12.2733萬畝,現有楠竹7萬多畝,耕地6千余畝,山地面積占總面積的77%,丘陵占21%,森林覆蓋率達82%。鄉黨委依托現有南竹資源,引導農戶依法流轉土地,興辦南竹加工廠,促進村民增收。
“過去我們茶山村經濟發展相對落后,但你看,這才幾年,在鄉黨委的大力支持下,我們村成功建成了2家南竹加工廠,累計解決200人就業,百姓在家門口就能就業增收,每個員工年均收入能達到3萬元左右,這樣的日子以前想都不敢想。”說起如今的變化,水口鄉茶山村黨支部書記賀劍平開心表示。
近年來,水口鄉黨支部高度重視村集體經濟發展壯大,緊緊圍繞增強村集體經濟“造血”功能,組織村干部前往綏寧縣麻塘鄉調研南竹產業發展。返鄉后,水口鄉茅坪村黨支部書記周耀鵬立即組織村支“兩委”干部召開會議,經實地調研,集思廣益,最后流轉南竹300余畝,組織成立南竹產業發展基地,實現2023年增收5萬,2024年增收8萬元,收入還會持續增加的美好愿景。茅坪村的成功,給了其他村增收致富的信心,2024年,水口鄉新增南竹產業基地6個,累計流轉竹林1000余畝。
“如今,水口鄉轄區內現有南竹加工企業8家,家庭林場2家,竹制品和竹筍手工作坊5家,專業運輸隊1支、運輸車輛9臺,專業采伐隊3支。”水口鄉黨委副書記、鄉長肖和謙介紹,水口鄉南竹產業主要為縣楠竹產業園區保供。同時,自主發展竹筷、竹地板、竹簾、竹刀叉勺等延鏈產品,同步推進竹筍產業發展,扶持了2戶竹筍收購加工大戶,新建竹筍儲藏冷庫3個。截至目前,全鄉從事南竹產業有1000余人,是當地村民的主要收入來源之一。
“現在路修好了,路燈亮了,文化廣場也建成了,村里的環境越來越好,大家生活質量越來越高。”說起村里的變化,水口鄉水口村村民賀兼主話語中透著自豪。
水口鄉把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作為提升鄉村面貌、促進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大力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行動。嚴格實行禁漁政策,積極修復生態;高標準實施農村改廁;爭取項目資金31萬元完成小金江河堤建設;完成田凼村河堤建設項目;投資100萬元建成水口鄉文化廣場,打造文化活動陣地,村容村貌煥然一新。
“在人居環境整治提升行動中,黨員干部沖上前、作表率,帶領村民一起干,大家心更齊了,干活勁頭足,村子越來越美。”曲溪村水口村村民陶麗莉說。
鄉村振興,既要塑形,更要鑄魂。水口鄉黨委推進鄉風文明建設、移風易俗,常態化開展政策法規宣傳、風險隱患排查、矛盾糾紛調解以及空巢孤寡老人和特殊人群走訪等工作,利用文化廣場、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等場所,組織文藝演出、民俗節慶等各類文化活動,在潛移默化中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厚植鄉村振興內生動力。(楊亞林 黃澤)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