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1日,河北省衛健委在易縣召開全省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建設政策培訓暨經驗交流會。

6月28日,由河北省基層衛生協會舉辦的2024年第一期緊密型縣域醫共體牽頭醫院院長培訓班在易縣召開。截至目前,已經舉辦了三期。每期培訓班,易縣衛健局局長王志強都要介紹經驗。

這些會議,為什么選擇在易縣召開?

2022年以來,易縣連續兩年獲評省級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建設示范縣。2023年,易縣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建設考核排位全省第一,案例在全國推廣。

近日,記者走訪易縣,體驗一下這個縣域醫共體的神奇功效。

小病基層醫院能看好

8月1日,易縣凌云冊鄉居民寧秀芬出院了。

6天前,76歲的她感到胸悶,夜間不能平臥入睡,便到家附近的凌云冊鄉衛生院就診。入院后,衛生院醫護人員為其做了胸部CT、心電圖、心臟彩超等檢查。

胸部CT和心電圖剛做完,易縣醫院專家通過影像、心電遠程會診中心平臺就接收到了她的檢查結果,隨后為其出具詳細的診斷報告。衛生院醫護人員根據CT、心電圖診斷報告和其他檢查結果,診斷為慢性左心衰竭。

住院治療5天后,寧秀芬癥狀緩解出院。

凌云冊鄉人口3.1萬,下轄19個村。凌云冊鄉衛生院距離易縣縣城15公里。今年1-7月,衛生院門診量為2.77萬人次,住院患者209人次,業務總收入317.7萬元,同比增長35%。

凌云冊鄉衛生院院長周曉強說,衛生院成功把患者留在當地診療,得益于易縣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建設。

2022年,易縣作為保定市首批醫療衛生集團改革試點縣,探索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建設,組建了以縣醫院為牽頭單位,縣中醫醫院、婦幼保健院、疾控中心、27個鄉鎮衛生院及469個村衛生室為成員單位的醫療衛生集團。

縣鄉醫院,是守護基層群眾健康的“第一道防線”。然而,受醫療資源稟賦不足、技術水平有限等因素制約,往往是“小病縣里檢查,大病送大醫院”。

基層缺什么,易縣醫療衛生集團就給補什么。

鄉鎮衛生院的檢查設備和能力是困擾患者就醫的短板。易縣醫療衛生集團一方面給全縣27個鄉鎮衛生院配置DR(數字化X射線攝影系統)、彩超、生化分析儀等設備,并按區域給11個鄉鎮衛生院配備CT。另一方面,建立縣級遠程會診中心,遠程會診系統覆蓋全縣各鄉鎮衛生院。衛生院采集信息,縣醫院免費診斷,既解決了基層心電、影像技術人員不足的困難,又方便了群眾就近就醫。

硬件上去了,人才力量也要跟上。

易縣醫療衛生集團將符合條件的一體化村衛生室設置為鄉鎮衛生院派駐機構,由鄉鎮衛生院直屬管理,同時選派年輕有執業資格的人員充實到村衛生室。

梁長弟就是其中之一。她現在是紫荊關鎮上陳驛村衛生室的醫生。經過這兩年學習,梁長弟已經熟練掌握了大部分常見病的診治技術。

易縣醫療衛生集團成立后,通過名醫下沉、科室共建下沉、專家門診下沉、掛職副院長下沉、縣級醫院分院下沉等“五下沉”舉措,送醫送技下鄉,實現服務全覆蓋。像梁長弟這樣的基層醫生在衛生院就可以向多位縣級專家學習,不斷提升自身診療水平。

2022年以來,易縣安排縣級醫療機構專家在不影響本職工作的前提下,采取固定或不固定的形式到基層服務。截至2023年底,累計下沉3650人次。

大病縣域兜得住

8月1日,易縣居民陳印因不穩定型心絞痛,前降支中段狹窄90%,在易縣醫院接受冠脈介入手術,放入支架2枚。

以前,易縣醫院沒有能力開展急診冠脈介入手術,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得不到及時有效治療。

如今,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貞醫院急診冠脈病區心血管內科主任醫師每周到易縣醫院坐診。易縣醫院心血管介入團隊,已經可以熟練自主開展急診PCI、起搏器植入、射頻消融等手術,兩年內完成靜脈溶栓323余例,胸痛患者救治1775余例,冠脈介入相關手術700余例。

讓群眾信任縣級醫療水平,是一個相對較長的過程,關鍵在于大病在縣域醫療機構能不能治。

易縣醫療衛生集團成立以來,充分發揮縣醫院綜合優勢,以“兜得住、帶得動”為目標,以提升急危重癥救治能力為重點,著力發展重點專(學)科。

作為醫療衛生集團“核心+”,易縣醫院建立了涵蓋北京、保定三甲醫院專家會診共享機制,29個科室與京津醫院建立幫扶關系,胸痛中心順利通過中國胸痛中心驗收,手術病種增加至359種,三四級手術占比達69%。

易縣中醫醫院以全國基層中醫藥工作先進單位為平臺,以國家首批基層西學中能力建設工程帶教基地為契機,推進中西醫結合,突出中醫特色,2023年全縣中醫診療量達71.5萬人次。

易縣婦幼保健院以婦兒保健和產兒科救治能力為核心,建立中醫婦科、兒科,開展“婦幼健康流動醫院鄉村行”活動,為婦女、兒童提供全方位、高質量的健康服務。

近兩年,三家縣級醫院對接京津三甲醫院11家,簽訂合作協議13個,加入?坡撁7個,新建共建科室9個。

新流程與新技術覆蓋急危重癥,縣域醫療真正把大病“兜”住,群眾有了更真切的獲得感。

易縣醫療衛生集團的成立,還補齊了基層急救在反應時間、救治效能等方面的短板。

前不久,易縣南城司鄉居民劉路因嘔血伴乏力1小時,便到南城司鄉衛生院就診。接診醫生看到病人情況危急,立即聯系紫荊關中心衛生院急救站,站里第一時間派出120救護車接診。

經檢查后,紫荊關中心衛生院初步判斷劉路為失血性休克,上消化道出血,及時采取搶救措施的同時,通過易縣醫療衛生集團患者服務中心和120急救中心開通綠色通道,上轉至易縣醫院進一步救治。

易縣是山區大縣,最遠的鄉鎮到縣城需要兩小時的車程。

為加強院前急救能力建設,易縣醫療衛生集團創建1個急救中心、5個急救站、24個急救點位的“三布局”急救體系,醫護人員與中心、站點對接的“兩對接”工作流程,院前急救呼叫應答在5分鐘以內,為患者搭建起一條生命綠色通道。

“縣城區域內急救時間由20分鐘縮短至12分鐘,山區急救時間由60分鐘縮短至30分鐘以內!币卓h醫療衛生集團副院長田百里說,醫共體內醫療機構急診急救、重癥救治能力不斷提高,去年,120急救共接(轉)診8029人次。

人財物統一管理

7月11日晚,易縣紫荊關鎮居民齊名不慎摔倒,造成面部出現4cm傷口、左手手腕骨折,到紫荊關中心衛生院就診。

接診醫生為其處理好左手手腕骨折后,考慮到衛生院無法進行面部縫合的精細操作,便填寫了向上轉診單,并將轉診單發送到醫共體工作群。

1分鐘后,便有了回復:收到,已登記,請患者前往患者服務中心,專人引領。

齊名拿著轉診單到易縣醫院口腔科進行面部縫合后,提出想在家附近的紫荊關中心衛生院進行康復治療。易縣醫院口腔科主治醫師鄒怡為其填寫了向下轉診單。

7月12日9時,齊名帶著轉診單回到紫荊關中心衛生院進行康復治療。

“這里離家近,家里人照顧也方便,醫生們的診療方案也一樣,在家門口康復挺好的!饼R名說。

紫荊關中心衛生院納入醫療衛生集團之后,通過上下聯動、雙向三級轉診、院前院內協同救治等機制,真正實現醫療資源共享。

這背后,離不開一套管理體系。

人財物是醫共體建設的重要基礎,它要求在醫共體內部實現人力資源、財務資源、物資資源的統一管理和調配。

易縣醫療衛生集團建立上下貫通的考核和激勵機制,形成基層醫生的績效報酬與自身開展健康宣教成效、群眾認可度、上下轉診人數等量化掛鉤的績效工資模式,落實分級診療。

在人的管理方面,易縣醫療衛生集團實行人員統一管理制度,對集團內所有人員實行統一管理、統一使用、統一調配、統一考核。集團內人員按照專家、績效動,人事關系、編制、基本工資不動的“兩動三不動”原則,實現平行、上下柔性流動,解決基層公立醫療衛生機構缺醫問題。

7月25日15時,在紫荊關中心衛生院中醫康復室,12張康復床滿員。

每周四,易縣中醫醫院腦病康復科醫師韓曉強都會到紫荊關中心衛生院坐診。對于韓曉強來說,定期到基層坐診,工作量增加了,但是他的職業獲得感更強了,找他問診的基層患者越來越多。

今年1至7月,韓曉強在紫荊關中心衛生院接診中醫康復患者800余人次,醫療收入9.1萬元,拿到績效工資補助8000余元。

這種績效分配體系改革和建設,將醫生的收入與其工作量和工作質量直接掛鉤,有效提高了醫生的工作積極性。

易縣醫療衛生集團以原衛健局核算中心為基礎,成立集團財務核算管理服務部,對集團內部各醫療機構財務工作實行統一管理,單獨核算,實現會計核算、成本管理、預算管理、價格管理、資產管理、財務監督等“六統一”。

機制順了,效果隨之而來。

2023年,易縣醫療衛生集團總門診量299萬余人次,與醫共體成立前相比增長160%;總住院量4.7萬人次,增長76%;醫護人員績效獎勵從無到有,達到人均2961元;縣域就診率80.5%,較醫共體成立前提高12.5個百分點;基層診療人次占比82%,提高19個百分點;全縣住院次均費用下降8.12%。(河北日報記者 趙澤眾)

編輯:崔濤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創的行為我們將追究責任。
長按二維碼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