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廈門8月13日消息(記者龔雯)海洋碳匯如何交易?個人生活碳足跡如何計算碳排放量?在廈門產權交易中心,全國首個海洋碳匯交易平臺、全國首個農業碳匯交易平臺展現了金融服務融入生態體系建設、鄉村振興戰略和海洋經濟發展的全新探索。

8月12日,央廣網記者跟隨“高質量發展調研團”來到廈門產權交易中心,看這里如何將碳匯“含綠量”“含海量”轉換成“含金量”。

廈門產權交易中心(央廣網記者 龔雯 攝)

一個操作便捷的碳排放“計算器”,可以從衣食住行各方面進行個人碳排放量的計算。“點擊出行類別,選擇乘坐飛機,從廈門到北京大概2000公里,可以計算出需要排放25kg二氧化碳,需要一棵樹用5.1天時間來做抵償。”廈門產權交易中心綜合部副經理王博演示該中心碳中和平臺上的“碳足跡清單”。他表示,企業和個人都可通過在中心購買碳匯的方式,抵償自身產生的碳排放,還可以用數字人民幣支付完成交易,并獲取個人碳中和證書。

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健全資源環境要素市場化配置體系”。“在社會上逐步普及‘資源環境有價’的理念,增強節約和低碳發展意識。”廈門產權交易中心董事長連煒解釋說,通過市場化交易,可以促進節能降碳有關的技術、管理、制度創新,推動市場主體根據自身節能降碳的邊際成本,主動調整生產模式,促進技術進步和管理水平提高,帶動和擴大相關社會投資。

聚焦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及資源環境要素市場建設,廈門設立全國首個海洋碳匯交易平臺及農業碳匯交易平臺,拓展資源環境交易品種,以市場化手段助力提升生態系統碳匯增量,推動區域經濟增長模式向綠色低碳轉型。

廈門濱海風光秀美(央廣網記者 龔雯 攝)

“我們提供碳匯測算、交易、登記等一站式服務。”連煒說,目前廈門產權交易中心構建了“山頂到海洋”生態價值交易體系。“海洋碳匯交易突破16萬噸,占全國藍碳市場一半以上,助力聯合國工發組織運用藍碳開展碳中和,實現廈門綠色金融國際化;農業碳匯交易突破28萬噸。”

在作為藍碳交易項目買方的廈門伏特佳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看來,積極融入“雙碳”戰略是民營企業的社會責任和前瞻布局。該民營企業主要生產光伏設備,在新能源行業中先行先試節能降碳,既綠電比例占到50%以上后,于今年6月完成2000噸藍碳交易,享受到全國首單藍碳交易財產安全險。

據了解,為解決藍碳碳匯在測繪確權和登記階段可能因意外事故造成的風險,打消各方顧慮,廈門人保財險在廈門產權交易中心指導下推出藍碳交易財產安全險。藍碳碳匯購買人可以為輔助藍碳形成的資產投保,從而轉移交易過程中的風險。

“這讓企業可以安心開展碳匯交易。”廈門伏特佳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胡善洲說。

通過這次交易,胡善洲了解到,海帶、冰菜等海洋養殖產品,在生長過程中吸收、固化二氧化碳,會按照計算方法產生一定的碳匯。“此時企業可以交易這些碳匯用來抵償企業碳排放,促成企業達到碳中和,若有余量還可以用來供給其他企業。”

“作為生產型和出口型企業,我們有一定的碳匯需求。努力做到綠色企業零排放,能獲得更多市場機會和訂單資質。”胡善洲坦言,廈門是一個美麗的海濱城市,落地在廈門的企業更要積極主動保護海洋環境。

廈門產權交易中心還與廈門航空合作開展“輕裝出行活動”。“通過輕裝出行激勵性的倡議,向全社會普及‘少帶行李更低碳’的理念。”廈門航空電商策劃處經理高桂介紹,作為全球首家與聯合國開展可持續發展目標合作的航空公司,廈門航空打造綠色機隊、推動綠色運行、推進綠色基建、倡導綠色出行。其中,“輕裝出行活動”已有126萬人次參與,累計實現行李減重超2萬噸,減少超過3300噸的碳排放。

白交祠村茶園(央廣網發 廈門市農業農村局供圖)

同時,廈門走出了一條以綠色憑證促進農村綠色交易、以綠色交易促進農民綠色增收的新路子。2022年5月,通過農業碳匯交易平臺,廈門市同安區蓮花鎮軍營村、白交祠村開發生態茶園3357噸農業碳匯,領取了全國首批農業碳票,作為新農村的綠色碳資產憑證。目前軍營村已實現農業碳匯交易2.5萬噸。村民端起“生態碗”,吃上“綠色飯”。

編輯:羅曉英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創的行為我們將追究責任。
長按二維碼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