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感器,一直是蚌埠的優勢產業。
作為全國老工業基地城市,早在上世紀90年代初,蚌埠就已經是中國三大傳感器研發制造基地之一。
進入萬物互聯時代,蚌埠再次搶抓機遇,依托安徽北方微電子研究院集團有限公司等大院大所和龍頭企業,大力發展智能傳感器產業,推動全市傳感器產業從“制造”向“智造”邁進,成為全省唯一、全國為數不多的同時擁有集成電路及MEMS晶圓生產線的城市。
如今,在全國上下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之際,蚌埠正以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為動力,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把智能傳感器產業集群作為全市重點打造的六大產業集群之一,聚力打造中國傳感谷。一個自主可控芯體最多、傳感器種類最全、產值超千億的新興產業集群,正在蚌埠這座工業老城冉冉升起。
搶占先機 “器”重蚌埠
這是一個萬物互聯、萬物有感的時代,智能傳感器是這個時代連接萬物的關鍵工具。
作為人工智能硬件設施里的“神經元”,也是物聯網最重要的“元器件”之一,傳感器能讓汽車感知溫度、明確方向、監測胎壓、實現無人駕駛;能讓智能手表、智能手環、智能眼鏡等可穿戴設備測量血壓、血糖、心電并記錄運動數據;能讓工業機器人感測位置角度、測量力度與扭矩載荷,在各類應用場景中精準完成一系列復雜動作……
小小傳感器,溝通大世界。它讓智能化設備有了“眼、耳、手、口、鼻”等“電子五官”,賦予數字化產品精準感知外部環境的能力,促進人與物“對話”、物與物“互通”,成為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基礎性器件。
我國早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就開始發展傳感器制造行業。上世紀90年代,我國的傳感器技術及其產業取得了長足進步,實施了加快力度加快發展的“雙加工程”,建立了安徽、陜西、黑龍江三個敏感元器件與傳感器生產基地,其中安徽基地就位于蚌埠,主要是建立力、光敏規模經濟,蚌埠也由此成為中國三大傳感器研發制造基地之一。
想要“萬物互聯”,先要“萬物有感”。近年來,隨著5G、人工智能、物聯網等技術的迅猛發展及應用場景的不斷拓展,智能傳感器產業成為炙手可熱的未來產業,正成為新的“藍海”。市委、市政府審時度勢,立足自身優勢,搶抓發展機遇,圍繞智能傳感器產業集群發展,先后出臺了《蚌埠市加快智能傳感器產業發展扶持政策》等一系列支持文件和措施,從資金、人才、配套等各方面給予智能傳感器產業真金白銀的保障。
蚌埠發展智能傳感器產業集群,得到了省委、省政府及省直各部門的大力支持。今年5月舉行的第六屆中國(蚌埠)MEMS智能傳感器產業發展大會上,省科技廳聯合省發改委、省財政廳等8部門聯合印發了《支持中國傳感谷發展若干政策》,涉及支持加大投入、創新發展、人才引育、上市融資、海外發展等五個方面,旨在推動項目、企業、人才等要素資源集聚,支撐蚌埠立足中國傳感谷打造皖北地區高質量發展增長極和智能傳感產業集群新高地。
在良好基礎和一系列支持政策帶動下,蚌埠智能傳感器企業正加速集聚。如今的蚌埠,培育了北方微電子研究院、芯動聯科、希磁科技、有家硅光、依愛消防、雙環電子等一批行業領軍企業,形成了智能傳感材料、設計、制造、封裝、測試和應用的完整產業體系。全市智能傳感產業相關企業達200余家,其中高新技術企業50家,省級以上專精特新企業40家,覆蓋產業上下游各個環節,經濟規?偭恳殉賰|元。
聚鏈成群 投資蚌埠
蚌埠發展智能傳感器產業,既有“頂天立地”的國字號龍頭,又有“鋪天蓋地”的中小微企業。
坐落在蚌埠的安徽北方微電子研究院集團有限公司,是國內中高端MEMS技術與產品的頭部企業,擁有6英寸高性能體硅MEMS晶圓制造平臺以及8英寸微系統晶圓集成研發平臺,自主研發了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4套工藝技術體系,系統解決了MEMS制造領域技術短板,先后取得省部級以上科技成果200余項、發明專利400余件,為“神舟”“嫦娥”“天宮”“天舟”等20多項國家航天重點工程的“問天之旅”提供強力保障。
近年來,在市委、市政府大力支持下,北方微電子研究院聚焦MEMS微納制造的核心優勢和新興產業的培育,以市場需求為牽引,充分發揮企業創新主體作用,統籌各類優質資源,加大核心技術攻關,持續深化成果轉化、市場開拓等改革,成為國家腦機接口未來產業培育牽頭單位、國家人形機器人“五感”產業鏈鏈長單位,在發展新質生產力中邁出堅定步伐。
“我們將充分發揮微電子院產業平臺優勢,推進創新鏈、產業鏈、生態鏈深度融合,努力在蚌聚集更多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助力蚌埠加快打造中國傳感谷。”安徽北方微電子研究院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陳丙根表示。
龍頭的帶動,讓蚌埠智能傳感器產業脊梁堅挺,更吸引了一批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在蚌埠加速集聚,蚌埠智能傳感器捷報頻傳——
去年,主要從事高性能MEMS慣性傳感器等產品研發生產的芯動聯科成功上市,其MEMS陀螺儀的主要技術指標達到中低精度光纖陀螺和激光陀螺,填補國內高端MEMS慣性傳感器空白;總投資50億元的8英寸MEMS晶圓制造線項目開工建設,加上已有6英寸高性能體硅MEMS晶圓制造線以及8英寸微系統晶圓集成研發線,蚌埠成為中國晶圓制造最集中的區域之一;希磁科技于今年4月申報上交所科創板輔導,中國傳感谷內3家企業獲2023年省“揭榜掛帥”立項,一批企業如雨后春筍般迅速崛起……
兵強馬壯,糧草豐盈。越來越多的企業和技術交匯疊加,讓蚌埠把注意力更加集聚在了精準服務上——
如今,蚌埠先后組建了國家微電子機械系統(MEMS)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電子測試技術國防科技重點實驗室、安徽省微機電系統(MEMS)技術產業創新研究院等22家省級以上研發平臺,獲批安徽省智能傳感器科技成果轉化中試基地。組建了總規模超70億元智能傳感產業發展基金,吸引了大批意向投資企業,為產業發展注入強勁動能和源頭活水。連續舉辦六屆中國(蚌埠)MEMS智能傳感器產業發展大會,今年成功吸引了來自全國各地的600余名院士、專家和企業家參加,簽約項目30個。新建標準廠房、人才公寓、酒店商超等一系列配套完善的服務設施,讓企業和人才能夠“拎包入住”、安心發展。
有方向、有龍頭、有平臺、有支撐,蚌埠已經成為了智能傳感器企業的“投資首選地”,正緊抓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和甬蚌合作良好機遇,充分發揮北方微電子研究院研發優勢和蚌埠傳感器產業集聚優勢,向新而行、聚鏈成群,奮力在全國智能傳感器版圖中不斷展現著蚌埠擔當、鐫刻下蚌埠烙印。
革故鼎新 “智造”蚌埠
中國傳感谷內,今年剛剛成立的安徽北方華鑫智感科技有限公司,正開足馬力、加快生產。該公司依托安徽北方微電子研究院的傳感器芯片制造能力、平臺和資源優勢,以打造國內領先的傳感器產品供應商為愿景,建設了品種類別涵蓋最全、國產芯片配套最多的傳感器產品體系。“雖然才成立短短幾個月的時間,但我們目前的年產能已經達到了1000萬只以上,項目全部建成后,產能規模將達到8500萬只每年!逼髽I負責人介紹說。
與其同在中國傳感谷的希磁科技,也是僅用了4個月的時間,就跑出了從開工到投產的“加速度”,并帶動多家上下游企業落戶蚌埠。
是什么樣的魔力,讓落戶中國傳感谷的企業,都能夠實現建設、快投產、快見效?希磁科技有關負責人認為,中國傳感谷集聚了智能傳感器行業重要的企業、人才、資金等資源,已經形成了一個強大的傳感器產業生態圈。
中國傳感谷是安徽省人工智能產業“三谷”之一,園區按照“一谷三園多點”統籌產業布局。其中,“三園”即MEMS核心器件產業園、科技孵化園、中央創新產業園,總占地面積2100余畝;“多點”即各縣區結合實際聯動發展智能傳感上下游產業,形成全市統籌、縣區聯動、協同發力的首位產業強勁發展態勢。
這樣的發展思路下,中國傳感谷有效整合了全市智能傳感器領域各類資源,既充分發揮了蚌埠各方優勢,又形成了產業發展合力。
為了滿足各種類型的智能傳感器發展需求,蚌埠依托北方微電子研究院合作共建了傳感谷公共服務平臺及示范線項目,建設了力傳感器工藝線、溫濕聲類傳感器工藝線、高溫共燒陶瓷工藝線及傳感器檢驗試驗平臺等9條公共技術服務平臺,為設計企業和初創企業提供流片、工藝孵化等服務。
為了適應初創型及成熟型企業分類發展,蚌埠市經開區采用了“1+53”廠房用地過渡發展模式,將傳感谷1平方公里與市經開區臨港產業園53平方公里采取聯動發展,傳感谷所有定制廠房、標準化廠房均由政府代建,入駐企業可自主選擇租賃和先租后購,有效降低企業前期運營成本。
在一系列的務實有效的改革舉措下,中國傳感谷建設蹄疾步穩,發展成果遍地開花,已累計建成產業空間超70萬平方米,累計培育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50家、省級以上專精特新企業40家、上市企業2家,芯動聯科慣性傳感器、希磁科技電流傳感器等技術水平達國內一流,初步形成了研發、設計、制造、封裝、測試、應用為一體的全產業鏈布局,園區成功躍升全國十大高質量傳感器園區。
新時代,新機遇。在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與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激烈碰撞,新質生產力加快發展的今天,蚌埠先人一步,搶占了智能傳感器產業發展新賽道,并取得了累累碩果,形成了產業集群。這座淮河之畔的工業老城,正在迎來產業新生,智能傳感器產業集群這張金色名片,必將為現代化幸福蚌埠建設提供更加強有力的支撐。
關注精彩內容